從家庭、職場到親密關係,「溝通」是日常練習。心理師帶你認識非暴力溝通,重新學會好好說話、真誠連結。
文|呂芯儀社工督導/社工師/旭立心理諮商中心
在現今社會中,從伴侶到家庭甚至是職場,人際溝通無所不在,而「語言」既能是橋樑,也可能成為傷人的武器。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在「表達」,卻在不知不覺中用了批評、否定、責怪,讓彼此的距離愈來愈遠。
而「非暴力溝通」是一種幫助我們「說出真心話、聽見真需求」的語言方式,這個語言方式是由心理學家馬歇爾・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所創,非暴力溝通不是一套話術,是一種以同理與連結為核心的溝通哲學。
什麼是非暴力溝通?
非暴力溝通強調「不帶評價、不帶攻擊地表達與傾聽」,讓我們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,又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要,它包含以下四個基本步驟:
- 觀察:客觀描述事件,不加評價。
- 感受:說出自己的真實情緒。
- 需要:覺察自己內在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- 請求:具體表達我們希望對方怎麼做。
同場加映:如何和工作態度消極的同事相處?把握 4 原則,用「非暴力溝通」看見彼此需求!|DEI 永續人才指南
圖片|Photo by Maria Fernanda Pissioli on Unsplash
現在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測驗,了解你平時的說話風格是甚麼類型?
請針對以下五個情境,選擇你最常見的反應方式,記下 A、B 或 C 的選項。
Q1. 當朋友遲到了30分鐘時,你會說:
- A.「你怎麼總是遲到?你根本不重視我!」
- B.「你遲到了,我很擔心你,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?」
- C.「唉,又遲到,算了啦,我早就習慣了。」
同場加映:愛的形狀|從《二十五,二十一》到《花束》:非暴力溝通 4 步驟,讓愛自然流露
Q2. 當同事犯了一個錯,你會說:
- A.「你怎麼可以這麼粗心?這根本就是常識啊!」
- B.「你這邊好像有個地方沒注意到,要不要我們一起再檢查一下?」
- C.「算了,反正不是我錯。」
圖片|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
Q3. 當伴侶忘記你生日,你會:
- A. 冷嘲熱諷地說:「哇,好記性,真是感人。」
- B. 坦白說:「我感到很失落,因為這一天對我很重要。」
- C. (默默忍耐,什麼都不說)
Q4. 當你感到被忽略時,你會:
- A. 直接批評對方:「你根本只在乎你自己!」
- B. 表達自己的感受:「我感覺自己不被看見,我希望能被重視。」
- C.(將情緒壓抑下來,轉而疏遠對方)
同場加映:「我都是為你好!」非暴力溝通:真正的在乎,並不是限制對方的可能
Q5.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,你會說:
- A.「你就是不夠努力,才會有這種成績!」
- B.「你一定很難過,要不要一起看看是哪裡卡住了?」
- C.「你自己看著辦,我已經不想管了。」
圖片|Photo by saeed karimi on Unsplash
看到這裡,你準備好確認測驗結果了嗎?
- A選項特別多,代表你傾向「攻擊型」語言,容易造成關係的緊張與對立。
- B選項特別多,代表你接近非暴力溝通風格,能清楚表達感受與需要。
- C選項特別多,代表你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,導致內耗與他人關係逐漸疏遠。
如何開始在關係中實踐「非暴力溝通」?
一、練習「感受詞彙」與「需要詞彙」
許多人習慣用評價性語言(例如:生氣、煩、累),使得雙方的關係緊張,可以改成正向的語言(例如:擔心、失落、期待、難過等詞語),幫助自己更清晰地說出內在經驗。
二、用「我訊息」取代「你訊息」
將語句從「你怎樣」轉為「我感覺⋯⋯因為我需要⋯⋯」,可以避免讓對方陷入防衛狀態。
三、延遲反應,先聽再回
當對方說出讓你不舒服的話時,先深呼吸,試著理解對方未被滿足的需要,而不是立即反擊。
同場加映:致聰明的妳:與伴侶溝通時,如何不咄咄逼人-非暴力溝通概念篇
圖片|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
語言可以是武器,也可以是橋梁!
非暴力溝通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掌握的技巧,而是一場持續性的練習,這也提醒著我們衝突的根源,不在於需求的衝突,而是溝通方式的失聯,當我們不再指責對方,而是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,願意傾聽對方的想法,彼此的心就會有更多靠近的可能。
就從今天開始試著用「我觀察到⋯⋯我感覺⋯⋯因為我需要⋯⋯你願意⋯⋯嗎?」的語句開啟每一次重要對話,也許,關係會有你意想不到的轉變!